
前言:什麼茶咖啡因含量最高?
一般在接觸茶類知識以前,
通常大家會比較常問,
紅茶、綠茶、烏龍茶,究竟是哪種茶類的咖啡因最高?
而喜歡去日本買茶的人,
也許也會好奇,煎茶、焙茶、抹茶、玄米茶,哪種茶類咖啡因較低?
從中挑選出咖啡因較低的茶種來送伴手禮,
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很準確的標準答案,
因為影響茶咖啡因的要素包含茶樹先天的種類與生長環境,
以及烘焙程度與沖泡方式,
也就是說,先對茶葉的製作工藝有基本的認識,
可以幫助用簡單的方式來判斷咖啡因的多寡。
茶咖啡因含量表
日本文部科學省有咖啡因含量的研究,
可以幫助大家快速地查看茶咖啡因含量。
但還是需要提醒一下,此表僅能當作參考依據,
因為實際上咖啡因含量受到茶樹種植環境、採收季節、烘焙程度等諸多影響。
茶類 | 100 毫升中咖啡因含量 |
焙茶 | 20毫克 |
煎茶 | 20毫克 |
玉露 | 160毫克 |
抹茶 | 64毫克 |
番茶 | 10毫克 |
玄米茶 | 10毫克 |
烏龍茶 | 20毫克 |
麥茶 | 0毫克 |
咖啡 | 60毫克 |
紅茶 | 30毫克 |
參考:文部科學省《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2020年版(八訂)》
影響茶咖啡因含量的原因
?為什麼無法直接比較紅茶、綠茶、烏龍茶的咖啡因含量?
☞ 因為咖啡因含量會因爲茶葉的種類、生長環境及萃取方式而異。
首先,先從茶種的定義來說明,
紅茶、綠茶、烏龍茶是以不同的製法所做出來的茶,
而紅茶、綠茶、烏龍茶皆有可能來自同一種茶樹,
製法中因應不同的發酵方式與加工方法,
最後才製作成這幾種耳熟能詳的茶類,
⮕ 綠茶是不發酵茶,而日本綠茶大部分都是屬於不發酵茶
⮕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
⮕ 紅茶是發酵茶

從生長背景來看,
咖啡因含量在最初的茶樹種類中,就已經有了多寡的差別,
就算是相同種類的茶樹,但種植在不同的氣候或不同的海拔,
也會影響咖啡因含量。
在茶葉的發酵過程中,
研究指出:咖啡因含量極少受到發酵程度的影響 [1],
即使有專門的實驗室可以針對茶類製作咖啡因釋出的實驗數據,
只是當下僅能夠針對某品種的紅茶、綠茶、烏龍茶做出咖啡因排名數據,
數據結果仍無法代表所有的茶類咖啡因排名,
茶葉實際的咖啡因含量受到品種、生長環境、沖泡等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,
因此我們可以從下列因素探討影響茶類咖啡因含量,
這邊製作一個簡表列出影響茶葉咖啡因含量的各種因素:
茶咖啡因的影響因素 | 茶葉咖啡因含量多寡比較 |
茶樹品種 | 大葉種 > 小葉種 |
茶樹生長環境(季節) | 夏季、秋季 > 冬季、春季 |
茶樹生長環境(海拔) | 低海拔 > 高海拔 |
茶樹生長環境(緯度) | 低緯度 > 高緯度 |
茶葉採摘部位 | 嫩芽 > 茶葉 > 茶梗 |
茶葉製成的型態 | 粉末 > 原葉 |
烘焙程度 | 輕烘焙 > 重烘焙 |
沖泡方式(水溫) | 高溫沖泡 > 低溫沖泡 |
沖泡方式(浸泡時間) | 浸泡時間久 > 浸泡時間短 |
茶樹品種

茶樹大致分為兩個種類:大葉種與小葉種,
即是以葉片大小來分類,
大葉種最著名的是印度阿薩姆品種,
小葉種則是以中國品種為主,分佈中國、台灣、日本,
品種包含:青心烏龍、台茶12號、四季春
以先天的因素來說,
大葉種的茶樹咖啡因普遍含量會比小葉種的還高,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大葉種>小葉種
茶樹生長環境
為什麼茶樹的生長環境會影響到咖啡因含量?
可以從陽光與溫度的觀點來探討,
當茶樹種植在一個相對溫暖與陽光普遍照射的環境,
會受到大量的昆蟲吸引,因為昆蟲也喜歡這種生存環境。
而茶樹為了保護自己,便會產生一種次級代謝物,
次級代謝物包含了咖啡因與茶胺酸(兒茶素),
這是一種較為苦澀的物質,
昆蟲本身並不愛這種次級代謝物,這讓茶樹達到保護自己的效果。
【季節】
因此從季節來推斷,
夏季與秋季的氣候較炎熱,容易吸引昆蟲生長活動,
而茶樹會在這兩個季節產生更多的咖啡因,
相對的,冬季與春季的氣溫寒冷,
茶樹受到昆蟲的影響較少,則產出較少的咖啡因,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夏季、秋季>冬季、春季
種植在環境炎熱的環境,茶樹生產的咖啡因就會越高。
【緯度】
緯度也會影響到氣溫與日照長短因素,
高緯度地區因爲日照較短、氣溫較低,茶葉咖啡因較低,
低緯度地區則日照較長、溫度較高,咖啡因含量較高,
因此就算是同一種茶樹,種植在不同的緯度地區,
咖啡因的含量也會有所不同。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低緯度地區>高緯度地區
【海拔】
高海拔的環境會比低海拔的溫度寒冷,
因此昆蟲在高海拔環境活動力較不活躍,
高海拔的茶樹生成的咖啡因會比低海拔地區還要少,
也就是為什麼高山茶普遍口感都會比較甘甜的原因,
口感沒那麼苦澀,咖啡因相對較少。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低海拔地區>高海拔地區
茶葉採摘部位
前面有提到茶樹會為了保護機制而生成次級代謝物,
這個理論也跟茶葉部位的咖啡因含量有關聯。
昆蟲較大的比例喜歡去咬茶樹的嫩芽,
因此嫩芽會生成較多的次級代謝物來防禦,
而老葉或是茶梗,昆蟲較少咬這些部位,
茶樹則在這些部位釋出較少的咖啡因。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嫩芽>茶葉>茶梗
茶葉製成的型態(原葉/粉末狀)

當茶葉磨成粉末時,會比原本的茶葉更容易釋出咖啡因,
因此若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,可以優先考慮原葉型態的茶葉。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粉末>原葉
烘焙程度
茶葉經過烘焙,部分咖啡因會因為加熱氧化,
並且茶葉的味道會因為烘焙程度不同而產生變化,
像是日本的焙茶、京番茶,
以及我們熟知的烏龍茶都很重視烘焙的工藝,
而且,台灣的烏龍茶烘焙工藝,
還可以再區分區輕烘焙、中烘焙、重烘焙,這三種烘焙程度,
烘焙程度越高,咖啡因越低。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輕烘焙>重烘焙
沖泡方式

水溫也是影響咖啡因的關鍵之一,
當茶葉經過高溫沖泡,會釋出更多的咖啡因,
苦澀味也會因為咖啡因的融出而更容易產生,
當低溫沖泡時,咖啡因則不易萃取,
例如:像是市面上熟知的冷泡茶,
因為是用低溫的方法沖泡,咖啡因含量較少。
冷泡茶因為咖啡因較少的關係,喝起來的口感較甘甜。
此外,茶葉浸泡時間也必須留意,
當浸泡時間越久,也會釋出更多的咖啡因。
⮕ 茶葉咖啡因含量:
高溫沖泡>低溫沖泡
浸泡時間久>浸泡時間短
茶胺酸對咖啡因的影響
茶含有各種成分,
其中影響睡眠與神經的成分為這2種:「茶胺酸」、「咖啡因」。
咖啡因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,若攝取過多會影響睡眠,
而茶胺酸則是可以抑制咖啡因帶來的亢奮,
減輕咖啡因對身體帶來的副作用。
茶葉經過高溫沖泡容易釋出咖啡因,
若要降低咖啡因,不妨改用低溫沖泡,
不僅可以減少釋出咖啡因,
同時茶胺酸並不會因為低溫沖泡而減少。
如何判斷茶咖啡因含量
雖然我們可能日常中都喝過綠茶、紅茶、烏龍茶,
卻不見得瞭解茶葉背後的生長與製作方式,
咖啡因在喝茶後作用,
無論是提神效果,還是影響睡眠,這都與我們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。
在未借助實驗室的數據來查看茶的咖啡因含量之前提下,
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方式,
藉由茶葉的型態、生長、製作方式來推測其咖啡因的含量。
綠茶咖啡因
綠茶為不發酵茶,指的是在茶葉採摘下來後,
運用高溫蒸或炒的方式,讓茶葉終止氧化發酵。
台灣綠茶作法是用鍋炒,讓茶葉在鍋裡不斷高溫翻轉,稱為炒菁,
日本綠茶作法是用蒸熟的方式處理,稱為蒸菁,
綠茶大部分富含茶胺酸,較可以感受到茶的鮮味,
同時大量的茶胺酸可以緩解咖啡因帶來的副作用,
至於綠茶咖啡因的多寡,也可從茶樹的環境生長、茶葉製作來判斷。
以下將同步介紹台灣綠茶與日本綠茶的種類與影響其咖啡因的因素。
【台灣綠茶:三峽碧螺春】


碧螺春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
三峽碧螺春的樹種是「青心柑仔」,屬於小葉種的茶樹,
並且適合做成綠茶,主要種植在台北的三峽茶區,
通常以嫩摘為主,
並且著重使用春天、冬天的茶菁來製成綠茶,
茶湯味道鮮甜,富含茶胺酸。
以影響咖啡因的要素來盤點的話,
小葉種茶樹的咖啡因天生會少一點,
而三峽碧螺春的採收普遍使用嫩芽,卻是咖啡因含量比較多的部位,
春冬採收,天氣普遍會比較寒冷,所以也會使咖啡因含量減少,
影響綠茶咖啡因的要素:小葉種茶樹、嫩芽含量高、春冬採收
【日本茶:玉露】

玉露茶湯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玉露是日本最高級的茶,適合送禮,
鮮味很濃厚,而且喝起來很回甘,澀味較少,
玉露是採收嫩芽與一心二葉,
因為玉露的採收前需要遮光大約20天,會促進嫩芽的生長,
導致嫩芽的咖啡因濃度會比較高。
並且玉露是以春天採收的一番茶為主,
而玉露茶的沖泡方式適合以40~50度的水溫沖泡,
這會幫助咖啡因不至於釋出太多。
影響玉露咖啡因的要素:嫩芽含量高、春天採收、沖泡溫度
【日本茶:冠茶】

冠茶茶湯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一般人可能會對冠茶比較陌生,
冠茶其實也跟玉露一樣,需要以遮蔽陽光直射的方式培育,
只是冠茶遮蔽日照的時間比玉露短約一週左右,
冠茶的風味介於玉露與煎茶之間,
通常採摘是以嫩芽與一心二葉為主,
採收季節以春季為主,為一番茶,
冠茶的沖泡方式用大約50度沖泡,
可以品嚐與玉露差不多的鮮甜,
或者也可以增加熱水溫度大約60~70度,會增加茶的苦澀,
喝起來如煎茶般爽口,
需留意,隨著水溫升高,釋出的咖啡因也會同時增加。
冠茶的咖啡因濃度大約介於玉露與煎茶之間。
影響冠茶咖啡因的要素:嫩芽含量高、春天採收、沖泡溫度
【日本茶:煎茶】

煎茶茶湯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日本煎茶佔日本茶總產量大約8成,大家普遍比較熟悉,
煎茶的生長期間不需要像玉露或冠茶遮光,
因此嫩芽比例不會像上述兩個茶種這麽高,
咖啡因比例相對會比玉露低一些,
不過咖啡因仍然不少,還是需要注意的。
茶胺酸比例也會少一點,
讓其鮮味與苦澀味協調的融入在煎茶中,
煎茶的咖啡因也受到採摘季節影響,
茶葉採摘的時期越早,咖啡因的含量就越高。
通常沖泡溫度適合比玉露高一些,
大約60~75度可以沖泡出鮮味與苦澀協調的茶味。
影響煎茶咖啡因的要素:採摘部位、採收季節、沖泡溫度
【日本茶:抹茶】

抹茶沖泡的茶湯樣態與抹茶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抹茶和玉露的種植方式相同,
在採收前需要先遮光,遮光期比玉露多5天左右,
採摘後一樣會進行蒸菁,不經過搓揉,
直接烘乾,乾燥後再以石臼磨成細粉,
即是我們所熟知的抹茶,
日本抹茶有分等級:1. 飲用的抹茶 2. 製作點心的抹茶
兩種不同供給目的之抹茶種植季節也會不同,
⮕ 飲用的抹茶會以一番茶或二番茶為主
⮕ 製作點心的抹茶粉則是以秋季採摘的茶葉為主
因此,採收季節不同,咖啡因也會有所差異,
不過可以確認的是,
因為抹茶是已經磨成粉末的型態,
故咖啡因會比原葉型態的茶釋出更多。
影響抹茶咖啡因的要素:採收季節、茶葉製成的型態(粉末)
【日本茶:番茶】

番茶茶湯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日本番茶自古代,有一種說法為泛指平民百姓喝的茶,
種茶的農民將上等的茶葉進貢給貴族後,
最後剩下的茶葉用來自己喝的。
番茶做法上會有2種定義,
➊ 一般來說是指新芽採收後,又長出來的嫩芽(通常會是三番茶),
➋ 或者是以較老、較硬的葉子做出來的茶葉,
採收時間比較晚,兒茶素也比較豐富,
喝起來較能突顯苦澀味,
故番茶比較適合搭配重口味的餐食佐餐使用,
因為番茶採收的茶葉部位大部分會是老葉或是莖梗,
故咖啡因含量會比嫩葉還少。
影響番茶咖啡因的要素:採摘部位
【日本茶:焙茶】

焙茶茶湯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日本焙茶指的是利用煎茶或茶莖或是番茶等茶葉,
透過高溫焙炒,最後再乾燥製成。
因此焙茶所使用的採摘部位大多會是茶莖或老葉,
焙茶部分的咖啡因會因為高溫焙炒而氧化,
所以咖啡因也會相較其他日本茶低一些。
影響焙茶咖啡因的要素:採摘部位、烘焙程度
【日本茶:玄米茶】

玄米茶茶湯與其茶葉、玄米粒的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日本玄米茶有一些不同種類的作法,
有些茶葉是用焙茶或煎茶製成,或者也有些有混入抹茶,
一般主要是以番茶與炒過的玄米(糙米)混在一起,
因為番茶本來咖啡因含量即不高,
玄米茶將茶葉的比例降低,混合玄米,
有些茶甚至將玄米含量的比例調高,
因此玄米茶的咖啡因含量也不高,
但還是要看清楚是使用什麼茶葉製成。
畢竟市面上的玄米茶所使用的茶葉很多樣化,
不一定是使用低咖啡因的番茶茶葉,
建議購買之前先看日本茶葉商品包裝的介紹。
因此若是有人詢問:「玄米茶有咖啡因嗎?」
我的答案會是:「玄米茶是有含咖啡因的,畢竟玄米茶的成分不是只有玄米,
而且依照茶葉採摘部位的不同,咖啡因會有所差異。」
影響玄米茶咖啡因的要素:採摘部位
【日本茶:莖茶】

莖茶茶湯與其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莖茶指的是用茶莖的部位所製成,
一般來說,茶莖的部位,等級都不高,
但若是來自高級煎茶或玉露的茶莖,
這種高級莖茶叫做「雁音」,
莖茶炒過,則稱為「棒茶」。
通常茶梗部位的咖啡因都比較低,
喝起來清爽甘甜,鮮味強烈,富含茶胺酸,
沖泡方式如玉露一樣,用溫水慢慢萃取即可,
不會釋出太多咖啡因。
影響莖茶咖啡因的要素:採摘部位
烏龍茶咖啡因(青茶)

烏龍茶與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,
發酵氧化程度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,
烏龍茶大部分著重烘焙的工藝,
像是一般飲料店,
偶爾會看到鐵觀音、四季春、金萱,
以上品名也是歸類在烏龍茶的範疇,
鐵觀音、四季春、金萱其實都是茶樹的名字,
只是這些茶樹所採摘的茶葉,大部分都用烏龍茶的做法來製作,
差別在「發酵程度」與「烘焙程度」的不同,
上述有提到,咖啡因含量與發酵程度沒有顯著的關係,
但是烘焙程度卻會影響咖啡因含量。
烘焙程度越重,咖啡因含量越少。
鐵觀音茶的做法是以重烘焙為主,
四季春烏龍的做法是以輕烘焙為主,
高山金萱也是主打輕烘焙,
但是其產地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,
故金萱咖啡因含量也受到海拔高度影響而減少。
影響烏龍茶咖啡因的要素:烘焙程度、茶樹生長環境
紅茶咖啡因

紅茶與茶葉外觀
圖片來源:日本農林水產省
紅茶屬於全發酵茶,
通常使用大葉種的茶樹製作而成,
著名的茶種為阿薩姆,
大葉種的咖啡因含量會比小葉種的茶樹來的高,
其中一個台灣的樹種為台茶18號,
也是屬於大葉種,
通常製作成紅玉紅茶,會遍佈在低海拔的茶區,
溫熱的氣候也能幫助茶葉發酵,
而處在低海拔地區的茶樹,通常咖啡因含量也會比高山茶樹高。
影響紅茶咖啡因的要素:大葉種茶樹、茶樹生長環境
以下是主要影響茶咖啡因的因素之表格總整理:
茶類 | 主要影響茶咖啡因的因素 |
綠茶(台灣 – 三峽碧螺春) | 小葉種茶樹、嫩芽含量高、春冬採收 |
綠茶(日本 – 玉露) | 嫩芽含量高、春天採收、沖泡溫度 |
綠茶(日本 – 冠茶) | 嫩芽含量高、春天採收、沖泡溫度 |
綠茶(日本 – 煎茶) | 採摘部位、採收季節、沖泡溫度 |
綠茶(日本 – 抹茶) | 採收季節、茶葉製成的型態 |
綠茶(日本 – 番茶) | 採摘部位 |
綠茶(日本 – 焙茶) | 採摘部位、烘焙程度 |
綠茶(日本 – 玄米茶) | 採摘部位 |
綠茶(日本 – 莖茶) | 採摘部位 |
烏龍茶 | 烘焙程度、茶樹生長環境 |
紅茶 | 大葉種茶樹、茶樹生長環境 |
一日的咖啡因攝取量
台灣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的咖啡因攝取量,一天不超過300毫克,
若是其他有心血管疾病、腸胃不適、長期失民者、孕婦、兒童等對象,
則是盡量避免攝取咖啡因。
咖啡因多久代謝
咖啡因的半衰期為攝取後四小時左右,
因此建議不要於睡前四小時飲用含咖啡因飲品,
但是因為每個人代謝程度不一定,
有些人可能不止四小時完成咖啡因代謝,
若是對咖啡因敏感的人士,建議減少茶與咖啡攝取量,
或是飲用其他無咖啡因的飲品,
例如:麥茶沒有含咖啡因。
結語:挑選低咖啡因茶作為伴手禮的3種方法

選購茶葉時,
若是需要挑選低咖啡因茶當作伴手禮送給長輩或親友,
我建議先從烘焙過的茶葉優先挑選,
這是最快速且最簡單的挑選方式。
例如:焙茶、烏龍茶
再來可以從茶葉採摘部位作為挑選依據,
像是茶莖、老葉製成的茶葉咖啡因是偏低的,
而且日本有些莖茶或番茶商品後續還會經過烘焙,
咖啡因含量還會因此變得更低,
例如:棒茶(莖茶)、番茶、京番茶
最後,可以詢問店家關於茶樹生長的源頭,
茶葉的生產季節、茶樹的品種、種植地區(高山或平原),
循著以上線索,利用以上這3種方法,
你也可以順利找到咖啡因相對比較低的茶葉。
➊ 烘焙過的茶葉優先選擇:焙茶、烏龍茶
➋ 從茶葉的採摘部位篩選,選擇茶莖、老葉:棒茶(莖茶)、番茶、京番茶
➌ 詢問店家,了解茶樹生長品種、生產環境、與生產採摘季節,
低咖啡因茶種的選擇因素:春冬生產、小葉種茶樹、高山地區
參考資料 (點擊箭頭打開)
[1] 王明祥(2019)。茶味裡的隱知識(頁114)。台灣:幸福文化。
其他參考網站:
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https://www.tbrs.gov.tw/ws.php?id=3782
日本農林水產省
https://www.maff.go.jp/j/pr/aff/2204/spe1_03.html
https://www.maff.go.jp/j/pr/aff/1704/spe1_01.html